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盘点丨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精治共治法治“北京实践”

管城理市 2023-05-22


“实行垃圾分类

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关系节约使用资源

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件“关键小事”

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

全民参与、城乡统筹

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精治共治法治原则,修订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坚持系统治理,聚焦“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三个关键,以“绣花”功夫、钉钉子精神狠抓《条例》落地实施。


两年多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初见成效,各品类垃圾收运处理全链条基本贯通,践行绿色生活新时尚的社会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北京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

新征程上,市城市管理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推动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把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努力建成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标杆城市迈出关键步伐。

法治为基


通过修订《条例》,强化源头减量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明确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增强了垃圾分类的制度刚性,强化了分类行为规范,为垃圾分类从倡导参与进入到强制落实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条例》修订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过程,北京市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条例》实施后,1.3万名人大代表为“关键小事”奔走,开展“查身边、查周边、查路边”的查“三边”执法检查。市区五千名政协委员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推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三个条例同步修订、相继出台,通过协同立法方式,筑牢法治基础,形成法治合力。

配合《条例》落地落实,市城市管理委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制度性文件80余项。其中,分类和减量指引34项,实现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在餐饮商超、医院、学校、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电商快递等各行业各领域落地实施。

在全国率先实施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已完成排放登记的管理责任人4.39万家,新版运输合同签约率达到98.2%,排放登记、合同管理、称重数据通过市级平台管理,提升非居民厨余垃圾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监督执法,建立“日检查、月考核、月点评、月约谈”机制,两年多来检查出点位问题近6万余个,每月将考核成绩一对一通报到各区,并对排名靠后的区进行约谈。

全市城管执法系统针对生活垃圾类违法行为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累计执法检查责任单位204.08万家次,整体问题率从2020年5月的15.4%下降至2022年10月的1.85%。扎实推进“城管执法进社区”,累计检查小区(村)5.7万个次、居民(村民)31.57万人次。

精治为先


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为指引,遵循系统化、精细化治理思路,聚焦“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三个关键,推动垃圾分类在京华大地形成“北京实践”。

设施体系实现重构,按照“大类粗分、适应处理”分类原则,围绕本市“4+2”品类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全品类、全链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狠抓链条体系建设,打通“堵点、痛点”,实现了适应“四分类”(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重构。

改造建设固定桶站6.35万个,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涂装垃圾运输车辆4274台,建成分类驿站2095座。现有焚烧、生化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2座,实际处理能力2.51万吨/日,基本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推进可回收物、大件垃圾、装修垃圾体系建设,规范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体系建设,组织各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规范市场秩序,指导首开集团开展“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试点,激发物业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内生动力。

西城区完成“社区交投点、街道中转站、区级中转站”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任务,实现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海淀区以街镇为单位设置规范410余处再生资源回收车,建成了以街镇为单位的回收中转站网络。昌平区培育引入市场化收运处理企业,年处理大件垃圾1.1万吨。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区试点实施“线上下单、按车计费、末端结算和服务评价”的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模式,首座装修垃圾专用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在朝阳区高安屯投运。

注重城乡统筹、示范引领,在城市居住地区,推行居民家庭“两桶一袋”分类模式;在农村地区,推行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处理。目前近1.3万居住小区、3000余个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制度全覆盖,无死角。

有序推动示范小区(村)、示范单位、示范商务楼宇创建工作,实现街乡镇全覆盖。目前已创建示范小区(村)1965个、示范商务楼宇310个,总结经验做法,适时推广应用。

搭建市、区、街乡镇三级贯通的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管理职能,实现“一网”数据汇聚、数据共享,数据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一链贯通”、协同管理,目前全市49个末端处理设施、6121辆垃圾运输车辆、833座密闭式清洁站数据信息实时上传。

海淀区创新探索实施“城市大脑+垃圾治理”的信息化支撑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北京经济开发区搭建固体废物统一管理云平台,为30余家经营性产业园区探索出无废发展路径,固废减量达50%。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公共视频资源、小卫星监测科技手段进行巡查,将卫星监测点位精度由400平米调整为100平米,严厉打击垃圾乱倒乱卸行为。将二维码芯片安装在垃圾桶或运输车上,进行桶站身份识别和称重计量等。


石景山区开发“石分达人”微信小程序,提供可回收物一键呼叫上门回收和大件垃圾有偿搬离功能,在服务中彰显城市管理温度。通州区全面推广“潞晓分”小程序,实现分类可积分、大件(装修)垃圾产生可预约、环境问题可投诉等功能,满足市民社区圈服务需求。大兴区针对清运不及时高发、频发区域,研发桶站满冒自动报警技术,大幅提升清运不及时响应速度。


市城市管理委同国家能源集团、北京化工大学开展技术攻关,研制符合北京市末端处理工艺需求的全降解塑料袋,解决居民投放垃圾“最后一米”破袋脏手难题,已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区的5个小区和昌平区回天地区开展试点应用,目前已发放约130万个可降解垃圾袋,居民反映良好。

共治为要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高度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垃圾分类成为助力实践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注重党建引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谋划实施、部署推动、督促落实,推进“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各区、各街(乡镇)、各单位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

为强化统筹调度,本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调度机制,成立“一办十组”,已召开187次调度例会,采取逐区体检分析,“每会一题”等方式,对重难点攻坚推进,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响应。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市直机关单位4.84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市国资委系统50.69万名干部职工全面签订个人承诺书,42.58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桶前值守指导。

纳入基层治理,社区(村)党委统筹居(村)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持续开展3轮入户回访指导,建立重点关注居民清单,实施精准指导服务。

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居民议事厅等形式解决投放时间、桶站设置等难题,形成了居民自治、服务为先、共商共建的鲜明导向,夯实了城市基层治理基础。组建基层赋能讲师团,编制基层赋能指导手册,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分享成功经验,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注重部门协同,首都精神文明办等部门发出倡议,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落实“限塑令”。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出台政策,鼓励包装减量和循环利用,推进电商等包装标准化。市委宣传部与市城市管理委会同主流媒体,宣传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教委、市妇联等部门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做好宣传发动。

推动社会协同,全员参与,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举办新闻发布14次,及时回应市民关切。联合中央媒体、市属媒体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播出《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专栏节目共249期,宣传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新模式,构建起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全市4218个社会组织发布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项目9483个,共招募志愿者41万人,记录时长1077万小时。

平谷区全面推广“家家分类、户户轮值”经验做法,通过户户轮值,体验“要我分”的不易,促进“我要分”的自觉。延庆区发挥“网格化+门前三包”等机制作用,全时全域、机动快速地发现、解决垃圾分类相关问题。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终目标,将深入开展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每月梳理垃圾分类管理居民诉求形成台账,定期组织调度,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形成。

截至目前,市民反映垃圾清运问题的诉求量同比下降80%,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东城区形成社区微循环、街道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问题处置模式,实现垃圾桶站设施落点落图。丰台区开设生活垃圾分类检查APP,市民热线投诉集中、媒体曝光等点位重点查处。

成效显著


两年多来,北京市坚持“为全国做出表率”的定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初见成效,1.6万个小区(村)、11.7万个分类管理责任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与《条例》实施前相比,其他垃圾减量率超过30%,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近1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垃圾源头减量全面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快递“瘦身胶带”、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为95%,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2500余个,推广应用可循环快递箱、快递盒61万个。据相关协会统计,重点联系的18家超市共计700余家门店中,约80%的门店在销售净菜。

市城市管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居民垃圾分类习惯逐步养成,践行绿色生活新时尚的社会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本市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8%以上,92.2%的被访者对本市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与《条例》实施前相比,提高34.8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


垃圾分类事关民生福祉、城市文明和首都形象。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干笃行,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贵在坚持、重在突破”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我主导”活动,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形成“人人动手、家家参与”的良好氛围。

坚持系统治理,注重城乡统筹,逐步提升全品类、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政策标准,发挥市场优势,在参与主体动力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轨道。

踏上新征程

市城市管理委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往期热文推荐

▷全市警示教育大会召开,尹力剖析六方面突出问题,要求重点抓好这五方面工作

▷巡检“不断档”,居家“不离岗” !各区全力以赴保供热

▷解读丨《北京市2023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绿色电力交易方案》

▷北京燃气集团:舍我一身寒 换来千家万户暖

▷顺义区:小景观装扮大文明,点靓“街头巷尾”

 关于我们 👇了解我们 | 垃圾分类小游戏丨垃分宝典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